close


自由之夢:寫在二二八五十週年前夕


「對自由的記憶,使共和國的生命力永不停止湧動。」-馬基維利《君王論》


二二八事件的五十週年將至,人們徘徊在遺忘與記憶之間,漫不經心地談論著正義、寬恕,以及歷史的教訓。補償金已經發了四十多億,而紀念碑的碑文總算也四平八穩地定稿,敏銳的政治家們覺察到台灣人的怨氣已逐漸平服,「二二八」作為動員象徵的邊際效應已經大大減低,因而不再熱心地追究真相或政治責任了。人們似乎也大都同意,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我們將不再重蹈覆轍,台灣人將以寬恕與和解,化解族群對立,走出二二八悲情的陰影。於是,這場現在與過去的激情對話,彷彿就要在台灣社會集體發洩後的虛脫中,悄然劃上休止符。


然而現在與過去的對話是不會就這樣終結的,因為「過去」之中永遠包含多種可能的啟示。二二八是一個複雜的歷史事件,它並不是猶太人浩劫(holocaust)式的,消極的「被害者」的悲劇,而是一次積極的-雖然是挫敗的-族群的集體追尋。參與或經驗二二八的台灣人先輩,並不只是消極的受難者而已,他們其實還是積極的行動者-透過自發的集體行動,他們在追尋一個古老而素樸的夢想:台灣人的自由。最初事件的爆發也許只是偶然,台籍領導者之間也許積怨不合,難以共事,各地群眾起事也許多是倉促成軍的烏合之眾,然而在二月二十八日到三月八日二十一師登陸基隆這短短的「七日民主」當中,蔓延全島的反抗行動,雖然未經組織,彼此少通聲息,卻都不約而同地匯聚在「台人治台」的政治要求之上。取締私煙的偶然事件,點燃的是台人內心深處的共同憤怒與共同願望。台灣人在時勢的推移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化願望為行動,起而追求他們的自由與解放。「二二八」因此首先必須被理解為台灣人自求解放的行動。當然,這個行動是失敗的,然而國民黨在事件中對台灣人的殘酷鎮壓,並非基於種族優越神話,而是對台灣人膽敢起而反抗國府統治的懲罰和報復。台灣菁英被屠殺,百姓被株連,是在為他們追求自由的自主行動償付代價。


如果二二八可以被理解為台灣人追求自由歷程的一次嚴重挫折,則我們似乎可以在它悲劇的暗影之中重新發現一縷積極的亮光。這縷希望的微芒,就是深藏在曾經歷過那個悲劇世代的,已死或仍存活的台灣人前輩心中的自由之夢。他們之中,有的是死難了,有的是受辱地活過半世紀,然而只要我們還記得他們有過的夢想,他們的身影彷彿就變得巨大了些,他們彷彿就站的更挺直了些。換言之,我們必須嘗試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記憶這些前輩:他們不再是受歷史作弄的,受人憐憫的受害者,而是曾試圖改變歷史的驕傲的行動者;即使是「敗者」,他們也依然擁有行動者的尊嚴與主體性。正如同西班牙內戰敗北的共和派一樣,二二八世代的台灣人前輩應該享有「敗者的榮光」,因為我們不能忘記,他們是因追求自由而受難。


只有重新確認台灣人在二二八事件中作為行動主體的地位,我們才能從他們受難的悲劇中尋得真正的積極精神-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冒死追求自由的精神。這種精神,正好接續了在他們之前所有世代台灣先民的歷史傳承。台灣人雖然直到最近幾年以前,並未真正有過自由的體驗,卻擁有歷代先民勇悍爭取自由的豐富記憶。對自由的渴望,深深地潛伏在台灣人歷史意識的底層,並且在每一次的歷史變局中發酵,爆發。二二八事件,是台灣人在二次戰後的國際權力重組的隙縫中再一次爭取自由的嘗試,以及再一次的受挫。1949年,數以百萬計的大陸籍同胞移入台灣後,對自由的共同渴求,成為連接先來後到卻相互敵視的兩個族群的唯一橋樑。沒有對自由的共同夢想,大陸籍的自由主義者如胡適、雷震、殷海光等先生不會如此同情二二八陰影下本省人的苦悶,而台籍自由主義者彭明敏等也難以充分體諒大陸籍同胞國破家亡的悲哀。當歷史的發展將台灣的本、外省兩大族群的命運緊緊地結合起來,當專制中國的陰影逐漸自海峽彼岸籠罩在民主台灣的上空,我們發現「自由的滋味」已經成為理解一個新的台灣人認同的鎖鑰。


五十年前,小說家吳濁流在二二八事件之後,為弭平傷痕而寫下《黎明前的台灣》一文。在文中,他指出衝突的根源在於本外省人族群性的差異:本省人因歷史較淺,因此感傷而浪漫;外省人因歷史長、包袱重,因此較現實而理智。然而,在文章的末尾,吳氏筆鋒一轉,殷殷期勉台灣住民應擺脫省籍衝突,建設自由的台灣:


「設法使台灣成為烏托邦。比方掉了東西,誰都不會檢去;不關窗戶而眠,小偷也不會進來;吃了生魚片也不會有霍亂、傷寒之虞;在停車場沒有警察維持秩序,大家也很規矩地上下車;沒有人會弄髒公共廁所;做任何事都不會受別人監視;走什麼地方都不會受警察責備;寫任何文章都不會被禁止出售;攻擊誰都不會遭暗算;聳聳肩走路也沒有人會說壞話....這樣努力建設身心寬裕而自由的台灣就是住在台灣的人的任務,從這點說來,是不分外省人或本省人的。」


這是吳濁流在二二八之後所描繪的自由之夢。在五十年後的今天重讀這篇文字,不能不令人驚覺「時間」在這塊土地留下的刻痕。昔日的夢想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烏托邦,而今天的新台灣人,正以一種兼具海島的浪漫與大陸的實際的成熟風格,努力地逼近這個夢想。我們確實有理由相信,先人冒死追求自由的記憶,將成為台灣人持續追求自由的動力,而「二二八」所象徵的,將不再是悲情與仇恨,而是積極、自主的公民精神。(1997.2.25 Chicago)


http://blog.roodo.com/228tuioe/archives/2713031.html
http://blog.roodo.com/228tuioe/archives/2898363.html
http://blog.roodo.com/228tuioe/archives/2915735.html





The Port Huron Statement
by TOM HAYDEN


我們是當代人,在至少是小康的環境中長大,目前住在大學校園裏,正忐忑不安地注視著我們所繼承的世界。當我們還是幼童時,美國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強大的國家,當時唯有它擁有原子彈,它最少受到現代戰爭的侵害,而且它是聯合國──我們認爲該組織將把西方的影響擴散到全世界──的一個發起國。人人自由平等.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我們那時覺得這些美國價值觀念很好,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原則。我們中許多人在自滿情緒中成長。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舒適安逸被一個又一個不能不令人憂慮的事件所打破。首先是南方反種族偏見鬥爭所昭示的無所不在、令人痛苦的人格貶黜的事實,迫使我們大多數人從沈默變爲積極行動。其次,由原子彈的存在所象徵的冷戰籠罩世界的事實,使我們意識到:我們自己、我們的朋友以及千百萬我們因共同的危險更加瞭解的抽象的“其他人”隨時可能死去。對別的人類問題我們可以故意忽視、迴避或麻木不仁,但這兩個問題則不然,因爲它們的衝擊太直接太猛烈,它們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太富有挑戰性──要求我們每個人爲衝突和問題的解決負起責任。


當這些和其他問題或直接壓在我們身上或折磨我們的良心,成爲我們自己關切的事,我們也開始看到我們周圍的美國複雜而令人不安的自相矛盾現象。在南方及北方大城市中黑人生活的現實面前,“人人生而平等……”的宣言顯得何等虛僞。美國所宣稱的和平意圖與它在冷戰現狀中的經濟和軍事投資互相抵觸。


我們已親眼目睹,而且將繼續看到其他自相矛盾的種種怪事。依靠核能很容易向一座座城市提供全部電力,然而那些佔據支配地位的民族國家似乎更有可能發動人類戰爭史上規模空前的毀滅性戰爭。雖然我們自己的技術正摧毀舊的社會組織形式,創造新的社會組織形式,人們仍在容忍徒勞無功的工作和懶懶散散,無所事事。三分之二的人類正苦於營養不良,而我們自己的上流社會卻窮奢極欲,紙醉金迷。雖然世界人口預計在四十年後將增加一倍,各國仍聽任無政府主義成爲國際行動的一大原則,而不加節制的開採正耗盡地球的自然資源。雖然人類亟需革命的領導,美國卻安於國家的僵局。它的目標模糊不清,模棱兩可,受傳統框框束縛;它的民主制度與其說是“民有,民治,民享”,還不如說是冷漠無情的,爲權勢所操縱擺佈。


不僅我們關於美國人美德的意象蒙上了污點,不僅因美國理想的虛僞性被揭穿引起幻想破滅,而且我們開始感到,原來我們心目中的美國黃金時代其實是一個時代的衰落。在世界範圍爆發的反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革命、極權主義國家的牢固確立、戰爭威脅、人口膨脹、國際秩序混亂、超技術等等──這些趨勢正考驗我們自己爲民主和自由承擔義務的堅韌性,考驗我們在一個動亂的世界實現民主和自由的能力。


我們的工作遵從這種觀念的引導:我們可能是進行生存實驗的最後一代人。但我們屈居少數──我國人民的絕大多數認爲我們社會和世界的暫時均衡是永恒的功能要素。或許這又是件自相矛盾的咄咄怪事:我們自己感到形勢逼人,時不我待,但我們的社會卻發出這種資訊,即沒有什麽可行的方案能取代現狀。在政治家寬慰人心的語調後面,在認定美國將“馬馬虎虎對付過去”的一般觀點後面,在那些拒不考慮未來的人們的呆滯遲鈍後面,有著一種彌漫於社會的想法:根本就沒有什麽選擇的餘地;我們的時代不但已目睹了建立烏托邦的嘗試以失敗告終,而且也看到了任何新方針走向窮途末路。人們感覺到社會的複雜壓迫著空虛的生活,擔心事情隨時隨地會失去控制。人們害怕變革本身,因爲變革可能擊碎眼下似乎爲他們遏制住混亂的任何無形的框架。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一切社會運動的參加者都可疑,都很危險。每個人在他的同輩人身上看到的都是冷漠,這一情況使得不願組織起來實行變革的普遍心態永久存在。佔統治地位的制度和機構紛繁複雜,足以挫損它們的潛在批評者的銳氣;而且它們森嚴壁壘,足以迅速驅散或徹底擊潰抗議和改革的力量,這樣便限制了人們對未來的期望。此外,我們是個物質生活已得到改善的社會,通過自己狀況的改善我們似乎已削弱了進一步變革的理由。


有些人希望我們相信,美國人在繁榮昌盛中感到心滿意足──把這稱爲他們對自己在新的世界中的作用內心深處的憂慮外表塗上的一層釉彩豈不更好? 如果說這種憂慮造成對人類事務更不關心的冷漠態度,難道它不也會引起對以下信念的渴求:現狀有可替代的東西,人們能夠採取行動以改變學校、工廠、官僚體制和政府的狀況。這種渴求既是變革的導火線又是變革的動力,我們正是向人們的這種渴求發出呼籲。爲現狀尋求真正民主的替代物,承擔對它們進行社會實驗的義務,是有價值、能充分發揮才能的人類事業,這項事業今天推動我們前進,我們也希望它推動別人前進。正是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這份關於我們的信念和分析的文件,作爲二十世紀後期理解和改變人類狀況的一種努力,它植根於這樣一個古老的、至今尚未實現的設想──人獲得左右自己生活環境的力量。





http://usinfo.org/chinese_cd/AmReader/BIG5/p745.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ラム 的頭像
    ラム

    °o♡ 小羊咩咩叫 ♡o°

    ラ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